面對氣變挑戰,法國葡萄酒莊園如何積極應對?

2022-12-28 10:43 來源: 創瞰巴黎

導讀:

新冠疫情后全球葡萄酒行業面臨著重要挑戰,可持續發展仍是行業明確和堅定的目標。而在眾多嚴峻挑戰中,氣候變化無疑是葡萄酒生產商所面臨的重大挑戰。

目前,國際葡萄酒行業正在積極行動,采取有效措施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,行業普遍的觀點是葡萄酒的氣候之戰,研究是關鍵。氣候變化給葡萄酒行業帶來的影響將會是系統性的,葡萄酒行業上下游各環節及相關行業,包括葡萄酒生產商(葡萄種植園、酒莊)、中間商(進口商和出口商)、分銷商、零售終端從業者、葡萄酒裝瓶、包裝企業等和酒評人都需要正視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,積極進行調整,共同尋找解決方案。

“氣候變化下的葡萄酒行業”系列一帶你了解Touzard教授自2012年以來一直牽頭的關于法國葡萄園適應氣候變化的LACCAVE計劃。

一覽:

新冠疫情爆發前,法國釀酒業年營業額高達140億歐元,是僅次于航天的第二大產業。
2012年法國啟動的LACCAVE項目集結了全國24家高端科研機構,研究全球變暖對法國葡萄酒行業的影響。
研究者發現,氣變導致法國葡萄酒酒精度上升,酸度下降,香味也發生了變化。
所幸,LACCAVE團隊開發出了一系列應對手段,包括新型種植方式、基因工程、化學處理法等。
眾所周知,葡萄酒為法國創造了極高的經濟價值,具有重大的文化意義。新冠疫情爆發前,法國釀酒業年營業額高達140億歐元,是僅次于航天的第二大產業。葡萄酒作為法國國家形象一張靚麗的名片,牽動著無數外國游客的心弦。高端葡萄酒的價值與其特色產地息息相關。著名產區土壤氣候條件適宜、葡萄品種優良、釀造工藝精湛、產品品質卓越,故受到地理標志保護(如等級最高的歐盟原產地命名保護AOP、位居其次的原產地保護IGP等)。然而,釀酒業對氣候環境條件的依賴,意味著容易受到氣候變化帶來的打擊。

2012年,法國啟動了LACCAVE科研項目(LACCAVE= Long-term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for Viticulture and Enology,葡萄栽培和釀酒業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適應方案),以研究全球變暖對葡萄酒行業的影響,并為行業制定適應方案。該項目集結了法國國家農業食品與環境研究院(INRAE)和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(CNRS)下屬的24家研究機構以及農業特色高校,匯聚了約90名來自氣候科學、基因學、農學、釀酒學、地理學等多學科背景的研究員和博士生。法國國家原產地命名與質量監控院(INAO)、農業部下屬農業辦公室等政府機構也參與到項目中,共同預測2012-2050的變化趨勢。

項目的第一階段(2012-2016)明確了氣候變化對法國葡萄園的種植和產酒品質的具體影響,并對研究結果進行了推廣宣傳。由于冬季氣溫和全年平均氣溫上升,葡萄植株發芽、開花、果實轉色、果實成熟的時間整體提前了,現在每年的葡萄收獲期比上世紀80年代早了好幾個星期。以法國南部為主的部分產區出現了夏季雨少、灌溉水不足的現象,導致產量下降,果實化學成分發生變化,影響產酒品質——酒精度上升,酸度下降,口感層次感明顯降低,香味從新鮮果香變成了熟果香。

其實,紅酒愛好者和釀造者早就感知到了這些跡象。在教皇新堡產區,上世紀50年代的葡萄收獲期是每年的9月20日至10月5日,但如今提早到了8月底9月初。在奧德產區的格呂伊桑,年均降雨量自上世紀90年代減少了約25%,給生產種植帶來不少麻煩。熱浪等極端天氣事件越來越頻繁,如2003、2019的酷熱期。2019年6月28日,在朗格多克產區的一些莊園里,葡萄植株被活活烤干。同樣在朗格多克,葡萄酒的平均酒精含量從1984年的11%上升到了2017年的14%,且pH值也上升,導致口感的酸度和新鮮度大不如前。

面對氣候變化,法國南部產區首當其沖。西南的波爾多產區,特別是產梅鹿輒的莊園,也未能幸免,而北部產區受影響相對較小。盡管如此,全國各地的釀酒業和學界都在積極開發應對方案。LACCAVE項目自誕生起,便分析了多種方案的可行性。2018年,LACCAVE第二階段工作啟動。第二階段的新課題以研發氣變應對策略為重點,與行業廣泛合作,提出了四大類方案,未來將結合轉化為具體策略。

第一類方案是調整葡萄品種,優先選種耐旱、耐熱、抗病性強、甜度低、酸度高的晚熟葡萄。利用基因學技術和生態生理學研究手段,可分析出上述性狀的成因機理,以新標準篩選現有品種,或通過雜交培育新品種。雜交培育工作由LACCAVE團隊與酒莊共同開展,專門開辟了試驗田和試驗園。LACCAVE還將目光轉向了意大利、希臘等溫暖地區的品種,以及在19世紀不被看好的品種。這些被遺忘、“過時”、區域性極強的品種曾因產量低而不受青睞,但現在卻今非昔比了!法國國家原產地命名與質量監控院允許酒莊出于氣變原因更換品種,只要新品種不超過原種植面積的5%、產量不超過總產量的10%,就無需變更地理標識。

第二類方案是調整葡萄藤的培育、種植方式,包括拉大株距;合理設定地塊面積以控制需水量;調整藤蔓布局,用葉片給葡萄果實遮陰;種植覆蓋植物,優化土壤成分;給土壤添加有機物,提升土壤保水性;在葡萄園周圍培育生態林、植物籬,調節微氣候環境,同時捕捉二氧化碳;甚至在葡萄園采用滴灌技術——南法部分莊園已開展相關研究。另有其他課題正探索將廢水處理廠的再生水用于灌溉的可能性,解決缺水問題。

第三類方案是改變釀酒方式。雖然氣候變化讓葡萄酒酒精含量上升,但多余的酒精可以通過膜滲透系統去除,能將度數從15%降到12%,且不會改變酒的其他化學組成或整體香氣。酸度不足,則可以通過電解等加酸技術降低pH值。相關監管部門已批準了葡萄酒電解加酸工藝,尤其是對于以酸度為品質標準的白葡萄酒。釀制過程中的溫控手段也不斷推陳出新,干冰、新型隔熱材料接連登場,保證最佳發酵效果,防止過度氧化。使用具有加酸+降醇作用的酵母菌也是一種可行的應對方式。

第四類方案是重新選擇葡萄種植地區。產區內的調整,可考慮將種植地遷移至土壤、日照條件更適宜處,或遷移至氣溫較低的高海拔地區——原先位于阿爾卑斯山腳的巴紐爾、拉扎克-特拉斯、羅訥河谷等莊園就進行了這樣的遷移。氣變作用讓曾經的寒冷地帶變暖,如法國的布列塔尼大區,甚至波蘭、丹麥、英格蘭南部。這些地方漸漸涌現了一批小型酒莊。在英格蘭南部,每年新增的葡萄種植面積高達1000英畝(約6000畝),以釀造發泡酒、白葡萄酒為主。

以上四類方案若要發揮實效,需要產業政策改革的配合,特別是原產地標識的相關規定和限制應適當放松,還需要體制機制的創新、新型融資模式的支持,才能應對各類氣候風險。消費者的觀念態度也不容忽視。葡萄酒在人們心中既是自然的產物,又是文化的象征,所以推行創新技術必須帶著一定的敏感度。最重要的是,適應氣變的具體方案不能“孤軍奮戰”,而是該與企業、區域、政府等宏觀層面的氣變應對策略有機結合,與多種措施齊頭并進:溫室氣體減排、集裝箱物流優化、化石燃料使用減少、垃圾妥善處理等。如果在土壤里添加有機物,多種覆蓋作物和樹木,葡萄莊園甚至還能變成碳捕捉的利器。

最新評論

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
返回頂部
日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|亚洲欧洲日韩5388|超频97人妻在线视频|欧洲熟妇色XXXX欧美老妇|亚洲AV无码电影在线播放